聯絡我們
好評

【課後心得】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 / 我們必須有「分離意識」,因為父母不一定辦得到

【課後心得】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 / 我們必須有「分離意識」,因為父母不一定辦得到

好像在一個課程當中,一次讀完了十多本心理書籍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。

文 / 左芸嘉

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堂課,我覺得是「分離意識」。

我在最近聽完了《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》,而在那之後有好多的想法一個個的浮現,而其中我覺得最貫徹整個課程的,是「分離意識」。

在說我這麼認為之前,我會交代一下我的背景。我是一位大人學「大齡開悟」的同學,從小到大不愛讀書,也不閱讀任何有學習意義的書籍,譬如說Bryan&Joe合著的《大人學選擇》以前的我是絕對不會去閱讀。直到我結了婚、生了小孩的一個契機之後,我才在三年前開始來大人學上課,並且開始閱讀。書齡很淺的我,受到先前周慕姿老師《伴侶溝通學》的影響,我對於原生家庭影響以及心理情感的議題,變得很有興趣,然後,我聽到一個我以前不知道的概念「依附、分離、失落」。

而回到我來大人學上課的契機,是因為職場人際關係的挫折,再接著發現了我的伴侶關係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然後緊接著就這樣挖掘到了「原生家庭」,其實才是影響我這個人,最大最大的源頭。

而剛才說「依附、分離、失落」其實是來自的《依戀理論三部曲》約翰.鮑比的著作,不過「我並沒有看」,但我聽過Podcast聊過這本書,所以,那段時間我很震驚,我震驚的是「我認為是『像神那般存在的父母』,竟然會這麼的『不自覺的自私』」。然後,我就像是知道答案在父母,答案在原生家庭,我所有的困惑、所有的苦跟我的原生家庭有關,卻也「無能為力」。

而Joe的新課《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》,就給了我像是解藥的東西。

不聰明的我,不閱讀的我,對於探討原生家庭那些翻譯的書,又或者是台灣作家的書,一直以來都是「很想試著去了解」來「幫助自己的人生」。但卻又苦於文字無法消化,論述有個框架,所以我覺得「我很想變好」但「無法突破的閱讀障礙」,讓我覺得很挫折。但聽完《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》,我覺得如沐春風,就好像在一個課程當中,一次讀完了十多本心理書籍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。

而「分離意識」,就是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。

要怎麼說這個「分離意識」,我覺得就是我們開始自立的時候,要試圖自己主動「脫離父母」,而那句話在課程中經常出現,就是「你要早一點叛逆」。這很顛覆我們的認知,但很多的父母會在嘴上說「孩子該獨立」,但又會不自覺、無意識的想要把孩子拴回自己的腰帶上。然後很多我們意識到的,沒意識到的衝突,就是來自於沒有「獨立」。就像我三年前在大人學履歷課,知道自己如此的「在職場上沒有價值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,然後我對我媽媽說「都是當初沒讓我讀XX系,所以我這麼慘」,而我現在已經不會這樣說了…。

父母在幫我們長大的過程中,又會不自覺得絆住我們,所以我們必須有「分離意識」,自己主動分離,因為父母不一定辦得到。

而前陣子大人學的同學,跟我分享準備婚禮時與父母的衝突,我聽了聽也是感覺到了,這是「分離意識」。從來不曾跟孩子分離的父母,面對「女兒出嫁」,那彷彿就像從身上割下一塊肉,根源的問題只有一個「分離」,但會呈現在很多的禮俗、安排、語言回應之上,就變成了記憶很深的親子創傷,而如果我們一開始有「分離意識」,就可以早好幾步,做好這些鋪陳,使得充滿情緒的分離,變成一種自然而然。

而已經是人母的我,《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》給我的「分離意識」,就讓我早了好幾年,不必等到兒子考大學、結婚時,我才面臨「分離意識」。

我就會在我每一次想要說「弟弟你不要媽媽了」的時候,知道「他終將是獨立的自己」。而這種獨立孩子,就相對形成「我也是獨立的自己」,我就在課程聽完之後,那霎那之間明白了「我老了要怎麼對待自己」,而我覺得這些意識很重要,那些人家說的「不要拿孝親費、不要帶孫子、不要一起住」就不會是我需要學習理解的事,而是我自然而然就會打算這樣做。

所以,我前幾天在自己的臉書上說「我覺得這個課,20-25歲的人為了自己的未來而聽;25-35歲的人為了自己的婚姻而聽;35-45歲的人則是為了當父母而聽」,就是因為「分離意識」。而你的父母不一定做得到,但你可以做到。

而這完全跟孝順無關。

真心推薦這門課~

 

感謝左芸嘉授權刊登,本文為學員上完【V029成熟大人的父母相處指南】的真實心得。

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

相關課程